新闻中心 /News
NG体育完善“15分钟健身圈”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厦门居全省第一
NG体育傍晚,五缘大桥下的五缘湾桥墩体育公园,绿茵场上、篮球场上、跑道上,暑热未退,不少人已经来这里锻炼,大部分人是住在附近的金海、五通NG体育、钟宅社区居民。
近年来,我市加快推进群众身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,完善“15分钟健身圈”,织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。据厦门市体育局介绍,截至去年底,厦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跃居全省第一,居全国同类城市前三。
2023年5月17日,我市召开全市群众身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现场会强调,要站在以人民为中心、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高度,以便利性、实用性、普惠性为原则,以“足篮排、乒羽网、游跑时”为重点,紧盯群众需求、注重整合资源、创新监管模式,把建设群众身边体育场地设施这件大事办好。
2025年,厦门被央视财经频道《美好生活大调查》评选为美好健康典范城市。调查结果显示,厦门人对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超均值6个百分点。
思明区和湖里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.88平方米和1.5平方米,分别提升至3.16平方米和3.56平方米
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22年底的2.43平方米提升至2024年底的3.43平方米
全市适儿化体育场地设施650个、门球场(馆)86个、棋牌室651个、健身路径3147个
据厦门市体育局介绍,我市突出解决岛内体育场地资源紧张、重点运动项目场地不足等痛点弱项。紧盯思明区、湖里区等人口密集区域,持续加大投入。思明区和湖里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22年底的1.88平方米和1.5平方米,分别提升至2024年底的3.16平方米和3.56平方米。新建和改建近邻运动场671个,平均每1万人共享1个近邻运动场,让“15分钟健身圈”举步可达。
截至2024年底,足球、篮球、排球、乒乓球、羽毛球、游泳馆、健身步道等设施数量分别比2022年底增加108个、493个、187个、488个、178个、57个和317处。
我市针对完善“一老一小”健身设施持续发力,在社区配建适老化、适儿化体育设施。2024年底,全市适儿化体育场地设施650个、门球场(馆)86个、棋牌室651个、健身路径3147个。
我市重点打造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,即在建设老年人体育场地设施基础上,配备老年人体育健身辅导站、辅导员等,指导老年人科学健身。截至2024年底,全市共有老年人康乐家园497个,其中省级148个,省级“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示范点”23个,老年人康乐家园创建率91.19%,居全省第一NG体育。
我市率先在全国改革体彩公益金分配机制,推动体彩公益金使用率从改革前最低的区使用率仅为30%,提升至六区使用率均达100%,资金投入场地设施建设的比例持续优化。
我市坚持“向存量要空间、向闲置要效益”的工作原则,一方面,大力推进体育公园建设,新建改建14个体育公园(国家体育公园7个,市级7个),超额完成“十四五”国家体育公园建设指导目标;另一方面,指导各区积极盘活闲置用地NG体育,如思明区利用演武大桥桥下闲置空间建设航天主题儿童健身游乐场,湖里区将五缘大桥桥墩下闲置空地转化为集运动、休闲、观光于一体的体育公园NG体育,海沧区利用欧阳家庙打造古庙里智慧健身房等,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。
我市以“厦门i健身”智慧平台为抓手NG体育,持续优化平台功能,推动体育场地管理服务加速向智能化、精细化迈进。截至目前,平台功能模块拓展至20个,新增智能赛事报名、运动数据分析、线上课程定制等功能,实现“一键预约、智能指导、精准服务”。
平台注册用户从两年前的60万增长至近120万,初步实现注册用户翻一番的阶段性目标,市民累计进场健身1100万人次。
通过大数据、物联网技术实现场地使用情况实时监控,故障响应时间从1天缩短至3小时内,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。